(23人资1班)文明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结晶的重要载体,既镌刻着“克己复礼”的精神,也承载着“以礼相待”的处世哲学。它不仅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关键纽带,更是现代社会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石。在价值多元、节奏加速的当下,传承与弘扬礼仪礼节,既是个人提升修养、塑造人格魅力的必修课,也是推动社会文明进阶、促进群体良性互动的必答题。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正以崭新的时代内涵,持续滋养着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沃土。
公交车上金属椅面冰凉坚硬,却因一句"您请坐"而似乎顷刻间暖融了;电梯里原本狭促而无声的空间,也由于那轻轻一按开门钮后的从容礼让,忽然变得开阔自在起来——这细微处流淌的暖意,便是日常里文明礼仪无声的呼吸。它如同空气,平常而不觉其重,一旦缺失却足以令人窒息。然而它的真意,岂止于表面谦让?
礼仪并非虚饰与繁文缛节,实则是那沟通人心的桥梁,更是社会温情的经纬线。古人说:"礼者,理也。"这"理"字之中,深蕴着彼此体恤之心的必然逻辑。《礼记》有云:"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我们若在公共场合中任意喧哗,不顾他人感受,不仅搅乱公共秩序,也像悄悄割裂了彼此间理解的纽带。
课堂上,专注倾听是对老师的尊重,积极举手发言是参与课堂的热情表达;宿舍里,保持整洁,尊重室友作息,轻声细语,营造温馨和谐的"小家"。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却是文明礼仪在校园里最生动的体现,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文明礼仪的深根,更在于其作为文化血脉的传承与延续。中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左传》中便有"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的宏论,将礼视作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根本。孔融让梨,幼年便懂得将大梨让予兄长;张良桥下为老者拾履,谦恭之心终得真传。这些故事至今仍如春风化雨,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
然而在当下,那些美好的传统礼节,有时竟被某些人视为"迂腐",甚至被弃之如敝履。地铁上,有人目中无人地高声谈笑;图书馆里,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惊扰一片宁静;餐厅中,有人面对服务员呼来喝去……这一切,皆源于心中那把"敬"的尺子悄然折断了。这难道不是一种文化上的短视与自我放逐吗?我们竟遗忘了自己从何而来,又该向何处去。
真正的礼仪之美,如春风化雨,不刻意张扬却自然浸润人心。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阳光晒暖的石头一般,一点一滴累积而成。在食堂自觉排队,餐后主动回收餐具;在图书馆、自习室保持安静,不喧哗、不占座;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人、孕妇、小孩让座……这些看似微小的火花,恰是文明之灯得以长明的不灭薪火。
让我们从主动与师长问好开始,从食堂排队时的耐心等待做起,从拒绝"网络戾气"、拥抱理性沟通起步——以礼为帆,方能在成长的航程中行稳致远,让个人的微光汇聚成照亮社会文明的星河。因为文明礼仪从来不是教科书里的刻板教条,而是融入生活肌理的相处智慧,是我们走过的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共同构成的这个世界的样子。
饭堂场景
图书馆一角
版权所有:广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太和兴太三路638号
联系电话:020-87465030、020-8746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