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院系热点

品牌营销与广告课程组召开期中教学材料检查总结会

发布时间:2025年05月22日 发布部门:工商管理学院 字体大小:

张量2025年5月22日,工商管理学院品牌营销与广告课程组在1-803教室召开了一场以“期末教学资料检查总结”为主题的教研会议。课程组全体教师齐聚一堂,在组长赖玉莲老师的带领下,系统梳理了本学期教学材料的使用情况,深入探讨教案与课件的优化方向,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此次会议不仅是教学规范的全面检视,更是教学创新的思想碰撞,为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凝聚共识:以学生为中心,推动教学材料系统升级

教学材料是教学质量的核心保障。赖玉莲老师在会议开场时强调:“教学材料需要紧跟学生需求与行业动态,既要规范严谨,又要生动灵活。”基于这一理念,课程组教师围绕教案设计、课件优化两大核心议题展开热烈讨论,提出了多项创新性建议,并最终达成三点共识:

1.教案优化方向:以任务驱动与阶梯式设计为核心,强化互动多样性;

2.课件升级重点:运用动态工具与交互组件,提升知识传递效率;

3.协同机制建设:通过资源库共享与双轨备课法,实现教学材料的持续迭代。

这些共识不仅体现了课程组对教学质量的精益求精,更彰显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二、教案创新:从单向传授到多元互动

在教案设计环节,教师们提出了多项突破性改进方案,旨在将课堂从传统的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平台:

任务驱动,激发学习主动性

刘艳玲老师建议将知识点拆解为“目标设定→实践操作→总结反馈”的阶段性任务链,并嵌入小组协作与即时评价机制。例如,在品牌策划课程中,学生需分组完成市场调研、创意提案与模拟路演任务,教师则通过实时反馈帮助学生优化方案。这种设计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更培养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沉浸式教学,强化动态体验

张量老师提出融入沙盘模拟、限时挑战等沉浸式教学设计。以广告投放课程为例,学生需在虚拟市场中分配预算、调整策略,并通过实时数据反馈优化投放效果。教师通过细化时间节点与干预机制,确保课堂节奏张弛有度,让学生在动态竞争中掌握核心技能。

生活化类比,降低学习门槛

李芷程老师主张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活化场景。例如,在讲解“品牌定位”时,可引导学生以日常消费品(如奶茶品牌)为案例,通过角色扮演分析目标用户画像,并设计差异化卖点。这种“术语转化任务”有效降低了理论学习的枯燥性,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认知框架。

此外,吕思琪老师建议增设伦理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模板,并明确评分标准;刘延卿老师则针对实验类课程提出“微课视频+在线答疑”的配套方案。这些创新举措共同指向一个目标——让课堂成为学生能力成长的孵化器。

三、课件升级:从静态呈现到动态交互

课件作为知识传递的重要载体,其设计直接影响课堂的吸引力与实效性。课程组教师一致认为,课件需突破文字堆砌的局限,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视觉化、动态化与交互化:

数据可视化,让知识“活”起来

张艺茹老师提出在课件中嵌入实时仪表盘、模拟决策场景等动态工具。例如,在市场营销分析课程中,学生可通过一键生成数据报告功能,直观对比不同策略的效果差异。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实践导向,还帮助学生建立数据驱动的决策思维。

交互组件,提升实操代入感

张量老师建议引入可拖拽的流程模块与动态案例拆解动画。以广告创意设计课件为例,学生可自主调整设计元素(如配色、版式),并通过交互式图表即时查看用户反馈数据。这种“边学边练”的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操能力。

AR技术,打破学科边界

李芷程老师提出运用AR技术演示跨学科融合案例。例如,在品牌传播课程中,学生可通过AR眼镜“走进”虚拟商业街,分析不同品牌的视觉标识与空间布局策略。这种技术应用不仅增强了内容的直观性,更培养了学生的跨领域整合能力。

刘艳玲与吕思琪老师则分别强调“短视频案例嵌入”与“信息图对比表格”的重要性,力求通过多元视觉工具降低复杂概念的认知负荷。

结语:携手同行,共筑教育新篇章

工商管理学院品牌营销与广告课程组始终秉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行业为导向”的育人理念。此次教研活动是课程组迈向更高教学品质的重要一步,也为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课程组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携手行业伙伴,共同培养能够引领市场变革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