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增)2025年3月6日,营销基础与沟通课程组在12栋教学楼815课室成功举办了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讨”为主题的教学研讨活动。此次活动由课程组负责人贺军老师主持,课程组成员贺军、颜泽东、董秀海、苗增、廖玥莹、谢汝铃、刘花、李玉权、王经梦、孔欣等共同参加研讨。
一、研讨会议开场
课程组负责人贺军老师首先对本次研讨会的背景和目的进行了简要介绍。他指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一流课程建设,目前校级一流课程建设主要分为三种形式: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本次研讨会聚焦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旨在探讨如何通过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希望通过本次研讨,能够集思广益,形成可操作的教学策略,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指导。
二、研讨议题及讨论内容
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线上教学内容和线下教学内容如何合理划分,形成互补,提升教学效果。(2)线上教学部分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1. 刘花主任的分享
市场营销系主任刘花老师首先分享了她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她指出,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至关重要,必须内容丰富且具有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建议,线上课程应注重趣味性,例如通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呈现知识点,避免单一的知识灌输。
此外,刘花老师强调,线上学习的效果需要通过科学的评估机制来检验。她建议将线上学习成果与学生的平时成绩挂钩,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例如,可以设置线上测试、作业提交等环节,并将完成情况纳入课程考核体系。
2. 课程组老师的讨论与共识
在刘花主任的分享基础上,课程组老师们展开了热烈讨论,并逐步形成以下共识:
(1)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定位
老师们一致认为,线上课程应定位为学生低阶能力的培养和课后延伸学习,而线下课程则应聚焦于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
线上课程:主要承担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微课、线上测试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为线下课堂的高阶能力培养奠定基础。
线下课程:重点在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洞察力和创造力。通过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种定位不仅明确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分工,还为两者的互补效应创造了条件。线上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灵活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而线下课程则通过面对面的互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线上教学内容的设计
结合线上课程的定位,老师们提出了以下具体建议:
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将概念、原理等基本知识点以微课形式呈现,每节微课时长控制在10-15分钟,确保学生能够高效吸收。
线上测试与反馈:在每个知识点讲解后,设置相应的线上测试题,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课后延伸学习:将拓展性知识、案例分析等内容以线上资源的形式提供给学生,供其课后自主学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3)线下教学内容的设计
针对线下课程的定位,老师们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
案例教学: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教学:设计综合性项目,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提升其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互动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线上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老师们指出,线上教学虽然具有灵活性,但也面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自律性差等挑战。为此,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
思想引导:通过课程导学、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学生传达线上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益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评价机制:将线上学习成果纳入课程考核体系,例如线上测试成绩占平时成绩的20%-30%,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线上学习。
技术支持:优化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提供便捷的学习工具和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通过本次研讨,课程组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定位、内容设计及挑战应对等方面达成了重要共识。这些共识为后续课程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未来,课程组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贡献力量。
版权所有:广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 地址:广州市白云区太和兴太三路638号
联系电话:020-87465030、020-87465375